旗袍本意为旗人之袍,起源于17世纪,迄今为止有300多年的历史。旗袍上的盘扣不仅仅有连接衣襟的功能,还能生动地表现出服饰重意蕴、重内涵、重主题的装饰趣味,对旗袍有画龙点睛之用。

形式多样的盘扣是怎么制作的呢?带着好奇,苏州市敬文实验小学校的队员们来到平江历史街区社区。来自“家门口的泰伯大学堂”苏式琵琶扣手钏制作特聘教授周立言老师为小朋友们带来了一堂异彩纷呈的苏氏琵琶扣胸针制作体验课。


“盘扣的起源与中国结关系密切”
“最早可追溯到古时结绳记事”
“绳结到结饰兴于唐宋、盛于明清”
“盘扣的发展与服饰的变化息息相关”……
课程一开始,周老师便为同学们讲解起盘扣的起源与文化,并展示精美的样品加深同学们的印象。


盘扣虽小,工艺却不简单“需煮浆、刮浆、弹浆、熨烫、裁剪……”这次少先队员们体验的是琵琶扣胸针的编织与装饰。



首先少先队员们学习的是一字扣头的制作,光光这一步的制作就让队员们叫苦不迭,一不留神绳子就打回原样。
琵琶结属于中国结的一种,琵琶扣结是以纽扣结为基础,再加以变化而成。其形状似古乐器琵琶而得名,其音与吉祥之果“枇杷”同,寓意着吉祥如意。




在老师们一步一步地指导下,少先队员们都顺利地完成了琵琶结,修剪掉多余的线头,用胶枪固定好别针,加上一些配饰,点缀后,精美的琵琶扣胸针就此出炉。



白玉兰淡雅的香气在教室中弥散,各色的琵琶扣胸针在的少先队员们的手心盛放。优秀的传统手工艺得以被认识、被传承,夏日的燥热不知不觉在此间消散,只留下少先队员们手中的乐趣与精神的充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