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式滑稽戏不仅大量保存了滩簧、宣卷、小热昏、双簧、隔壁戏等传统曲艺成分,更是全面展示本地区市民阶层的风俗习惯、思维观念、行为方式、谚俗俚语、声腔小调等民间文化的宝库。2010年6月苏州滑稽戏入选了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我校也引入了滑稽戏这一传统戏剧表演,聘请苏州市滑稽剧团著名编导,曾编导《小小得月楼》的陈继尔老师执教该社团,以社团活动的形式向全校学生展现。
通多年的学习,全校各年级学生的参与,滑稽戏,这一表演形式受到了广大学生的认可与欢迎。在陈继尔老师的指导下,我校分别排练了《另请高明》《花花与发发》《敬文俩姐妹》等滑稽戏。它们都取材于学生的生活,有的反映了当前学生的课业负担繁重,有的表现了同学之间的互帮互助,有的揭示了社会中不良的风气……
小学生的模仿能力很强,他们平时从电影、电视或其他媒介中,都可以学习演员的精彩表演,演员们的一言一行、举手投足之间,都是小学生学习的范例。
比如,《花花与发发》中,小演员把一个仗着爸爸有钱,不爱劳动的发发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而为了演好那个来自农村的“花花”,大家更是动足了脑筋。给她找来了大红袄,为她扎上了羊角辫,还特地让她说一口不标准的普通话。因此,小演员们一上场,喜剧的效果就十分明显,台下的观众掌声雷动。
演滑稽戏的过程也是人际交往的过程,学生不断学会了组织协调和相互配合的能力。在排演中,我明显感觉到排演的过程可以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增进了解,促进友谊。排演滑稽戏时,学生的目的性是非常明确的,就是演好剧本。因此,每个演员都会进行认真地排练。如果在某个环节上或在某个人身上出现错误,演出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这就需要所有的学生齐心协力,通力合作。在剧本中,导演是核心,由导演根据剧本中的人物选定演员,有主角、配角。这就需要在角色的分配上根据学生自身的外貌特质、语言表达等方面进行角色的合理分配,人尽其才,而不是为了争夺某个角色而闹别扭。因此,在近三年来的平江区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汇演中,《另请高明》《花花与发发》《敬文俩姐妹》均获得了好成绩。